海洋牧场的现在和未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06-24 09:49:10
摘要:
目录
【精彩发言】
1、谢珍玉:对发展热带海洋牧场的思考
我查了相关的资料,实际上目前海南在这方面还没怎么行动,但是希望我们也能够想办法做起来。这次沙龙的主题是现在和未来,说心里话海南的海洋牧场的现在基本就是空白,就是有企业投了一些礁体下去,我个人理解离海洋牧场这个概念差得很远。目前就是做一些鱼礁放进去就完了,只有集鱼的效果,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这样集鱼的效果是不是会影响周围其他渔民的生活?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如果仅仅是为了集鱼,那真的会将周围的鱼都集过来,这样,周边区域就真的没鱼可捕了。比如,在2007年我们做了一些调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有渔民将一些废旧渔船投入洋浦海域的某个地方,很小的范围,投了之后任何人都不知道具体地点,他自己每天开着渔船去钓鱼,当地渔民就反映,这明显导致周边鱼类数量的减少。
总的来说,海南的海域面积非常大,但是有一个特点,尤其是三沙,要么就是很浅的一两米深的渴湖,要么一下去就是几百米、上千米,不太好发展。当然,我们在执行“908”项目调查时发现,现在海南岛西线沿海渔业资源相对匾乏的重要原因是底质问题,更深处存在大量的基岩底质,这些海域应该可成为海南岛发展海洋牧场良好场地,另外,一些岛屿周边也可以考虑发展。
海南省也好,国家政策也好,应该说对海南省发展热带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海南省最近启动了科技重大专项,连续投3-4年,每年2亿-3亿元,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珊瑚礁的。热带海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珊瑚礁,所以海南应该可以考虑把珊瑚礁作为核心来发展海洋牧场。我查资料看了一下,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休闲渔业经济的产值应该是现在传统渔业的3倍以上。所以今后如果有可能,以海南热带海洋中珊瑚礁作为核心来发展热带海洋牧场,并与休闲渔业良好结合,是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今后渔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珊瑚礁是一个很古老的系统,生产力非常发达,对环境应该存在较强的适应性,否则,难以想象这个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另外,有的珊瑚种类生长速度也较快,每年可以生长十多厘米。该系统的物种非常丰富,比如,我们现在认为可以食用的海参大概有21种,其中,热带海洋中存在20种;另外,珊瑚礁的鱼类也非常丰富,现在全世界的鱼大概有10%以上是珊瑚礁的鱼类,这些鱼类的品质相对较高,目前,每年可为人类提供700万一800万吨以上的优质蛋白,而且,珊瑚礁的鱼类主要是一些喜礁鱼类,是适于在海洋牧场中增殖的重要品种。近一二十年,海南珊瑚礁退化了大约60 %,从2010年开始,我在三沙这一块对珊瑚礁做了一些调查,我们认为珊瑚礁的病害应该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以热带珊瑚礁作为发展中心,应该先确定珊瑚礁的病害类型和退化的原因。同时,目前,大多数珊瑚礁的鱼种存在苗种问题,如果能够把珊瑚礁鱼种苗种的问题研究好,以珊瑚礁发展热带海洋的海洋牧场应该是可行的。
所以我建议,在今后启动重大专项时,可以考虑把珊瑚礁作为热带特色海洋牧场纳入进去,可以开展珊瑚病害等基础研究、珊瑚礁生物的苗种繁育研究、增殖放流技术研究及其效果评价等。
2、周应棋:海洋牧场的关键问题
渔业生产者和科学家提出多种方案和出路,例如生态养殖,多鱼种混养、多物种共生系统,有机养殖,多物种集约化养殖,封闭的循环水养殖:严格控制用水和排污,控制疾病传播,全年可控生产。与农业相比,以上活动是在池塘、湖泊和水库等水域,类似精耕细作。从产业结构来看,还有“海洋牧场”。
我是研究渔业发展战略的,想起2002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世界渔业大会,让我做一个大会主题发言。会议的背景是这样的,全世界水产养殖迅速发展,为大众的蛋白质供应做出重要贡献;当初,人们还期望能减少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压力。但是,实际的发展情况没有实现该目标,对沿海渔业资源非但没有减轻压力,还加重捕捞饲料鱼。同时还发生许多问题,例如与其他产业争地;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和水;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生物污染;病害频发;对社会就业或其他同类经济的冲击。因此,水产养殖正处于十字路口,引起广泛的责难和争议,一片反对声。人类面临水产养殖的出路在何方?在那个会议上我呼吁了一下,提出当前的实际是全球的渔业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期,从捕捞转到水产养殖,就相当于几千年前从打猎转到农耕,在这个历史转折期,需要科学家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不是责备。
讲到水产养殖像农耕一样,今天这个课题又可以使我们想起什么?我们过去是精耕细作比如池塘养鱼高密度养殖陆基养殖等现在谈的“海洋牧场”是“放牧”,类似畜牧业。我查了下它的定义,就像刚才几位说的定义有很多种,黄硕琳校长介绍的那个定义比较偏重于产业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后来我查到一本书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及水产养殖司贾建三编的FAO CDR418 ,《中国的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里面有这样一个定义,引用了C. I. Tseng博士的定义:类似于养殖系统,在限制的水域里释放幼鱼到自然环境中,而后在该自然环境中,捕捞成鱼的为“海洋牧场(sea ranching ) ”这个定义比较简单。作为大学老师,如果给学生一个比较宏观的定义,我觉得这个比较合适。但是,该定义包含几项关键点,这里讲“在限制的水域”,我理解的就是对进出有一定的限制,或者是需要授权或者拥有专属使用权等,并不是非常开放,谁都可以进去。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刚才金所长讲的,必须投入幼鱼,然后再把成鱼捕捞出来,这叫牧场。
当然,它涉及的或需要支持的东西很多。我看了一下,在海洋牧场方面,我们国家比较成功的是璋子岛。它在海底播种贝类,优点是它不是鱼类,不会逃逸。播种的贝类最后用渔船进行机械化收获。璋子岛这个模式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影响非常大。国际上有很多组织点名邀请璋子岛的负责人到会议上去介绍海洋牧场。璋子岛模式完全合适该定义,它是人工投的,水域是限制的,是它专属使用,它有一定的权限,而且采用产业化的收获,用专业船把贝类等取上来。
刚才讲的人工鱼礁就是一种技术支持。现在在国际上给它的名字叫“人工栖息地”。打个比喻,你如果要放牧,要知道那边水草怎么样,地形如何,所以从海藻场着手,去改变环境,改变牧场的环境。因此我想,只是畅想,未来养的鱼是什么鱼。像刚才黄校长所讲的,伍兹霍尔所研究的“可供放牧的鱼”,这些鱼通过现代科技的支持,大部分时间是放牧,吃天然的,又可以把它召唤在一起,提高它们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捕捞效率也比较高。完全散养可以吗?可以的,但是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呢?也是值得讨论的。
国际上,讨论挪威的大马哈鱼养殖的时候,有一批人非常反对,为什么呢?大马哈鱼在养殖的过程中逃逸了,在西班牙、地中海、挪威等地发生过大批鱼逃逸的事件,有成千吨的大马哈鱼逃走了。经过科学研究跟踪,发现这些大马哈鱼不仅仅停留在大西洋,太平洋也有,而且它们己经影响了野生大马哈鱼的生长,所以他们把这个叫做生物污染,甚至叫生物灾难。
我就在想,如果某地方成为牧场了,对生态系统来讲,在牧场范围里,肯定是人工培养的家畜排斥了野生的动物。可以到内蒙古牧场去看,就是牛马羊,都是人工培养的,野生的马到哪里去了?到西藏或者青海去找。因此必须考虑到在这个区域当中进行人工放流、人工培养对鱼类的影响,可能不一定叫它生物污染,但是对自然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界原来的野生鱼肯定有影响。所以这牵扯到“状态问题”,我们叫它生态平衡或生态和谐,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处于怎样的状态才叫好,这是一个难题,是一个新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个去否定它。
另外,我觉得我国发展海洋牧场,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口增加,或对食品的需求(当然这肯定是一个驱动点),还因为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产业结构,它是历史发展前进中的一站。如果哪一天有可供放牧的鱼群,就像妒鱼,你能控制鱼群,就可以进行放牧了,可以利用声音等很多办法去实现。现在还有人研究机器鱼,己经成功了,英国花了五年的时间,发现机器鱼可以引导鱼群走。我觉得这些需要很多技术支持。
那么,现在海洋牧场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问题是在管理上,就是说这个区域、水域是受限制的,有没有使用权,能不能体现谁投入谁收获?如果我投入,能带来多少收获?这些事情从经济角度上还办不了。但是,有些事项需要分别对待和分开处理,例如,增殖放流是国家行为,是公益行动。如果仅仅搞人工鱼礁开展游钓渔业是可行的,因为大海里面投人工鱼礁,像在池塘里投一粒米,这粒米投下去对池塘的局部肯定有影响。人工渔礁方面有成功的案例,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但是这个的影响范围比较小,所以对它的功能要有客观的考虑。
在我国哪些区域在管理上怎么做,或者在生态上怎么做,这值得研究,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称为牧场,这个留给科学家再继续研究。
3、黄硕琳:海洋牧场是改变渔业生产方式的主要途径
按照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简称FAO)的看法,全球70%的鱼种己经被满负荷捕捞,如果按照现在这样一个速度,鱼群没有办法保证其种群数量的自我恢复,更严重的是己经出现了过度捕捞或者枯竭的状况。养殖的鱼类目前占了全球鱼类消费的50%,估计今后养殖会占更大的比重,因为很多国家都在考虑怎么来养殖,包括美国,也在考虑如何利用海水进行养殖。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对海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据FAO估计, 2030年全球对海产的需求将增加40% 。2011年FAO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跟中国水产学会合作,在海南岛专门召开了对水产品需求今后增长趋势预测的研讨会。大家都感觉到今后要做到制止过度捕捞,未来的消耗需要更多依赖于水产业的鱼类养殖,也就是今后供给世界人口蛋白质,可能更多的是靠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正在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一环。从预计人均耕地面积来看,1961年人均耕地面积是0. 40公顷,到 2010年是0. 22公顷,到2050年预计是0. 15公顷,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0. 1公顷。所以今后怎么来养活中国,怎么来养活世界每年以8700万速度上升的人口,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根据目前的统计,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也就是说占地球70%的水面只为我们提供了10%的食物。所以,今后可能更多地应该是向水面、水域要食物。目前全球水产品的总产量大概是1. 5亿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大概6000万吨,占总产量的40%多。现在水产养殖应该说是全球渔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更是这样。我们国家现在水产养殖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3。
水产品提供的动物蛋白占我国动物蛋白总量的27.3%,应该说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蛋白质来源。我国生产的动物蛋白,2010年肉产量为7925万吨,蛋奶是6000多万吨,水产品是5300多万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动物蛋白占有量仍然相对偏低。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水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现在大家己经感觉到了,很多人特别是城市的人,可能更偏向于水产品,大家觉得吃鱼比吃肉更健康,所以对水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总的来说,对于我国来说,如果渔业发展得不好,那么我们的食品安全将是一个问题。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中国,如果渔业发展不好,将有比现在更多的人类群体受到饥饿和贫困的困扰。中国的水产养殖业现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基本上淡水还是池塘,海水养殖方面现在有一些网箱,但是这些网箱发展得也不是很快、很好。根据FAO的资料,2008年每个养殖渔民的平均年产出,挪威是172吨,智利是72吨,中国是6吨,印度比我们更差一点是2吨。所以,对中国来说,怎么来提高产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说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适应不了现在对水产品的需求,所以改变渔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海洋渔业的生产方式,是保护海洋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的。
那么,海洋牧场应该说是我们改变渔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途径。海洋牧场的建设引领着世界新技术的革命,它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建设海洋牧场,首先你要保证海洋生态的建设,要保障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怎么样来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所以,现在我们来研究或者探讨海洋牧场的建设,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海洋牧场建设,应该说有许多新的发展,但是现在还面临着许多很大的问题。
我看了一下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比如说建设大型的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的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有的说是要通过底播增殖的手段,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让鱼虾贝藻资源在自然海域生长。
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在陆地上,在很久以前,人类还是主要采用靠狩猎获取自然资源,农业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过去是靠采集野生的东西,包括最早在海里面捕鱼摸虾。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方式己经不适应人类的需求,所以后来狩猎的形式转化为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渔业上面还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当然我国在1985年以后开始以养殖为主,所以我们渔业发展得比较快,但是整个渔业还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那么海洋牧场呢?它是生产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它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和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来确保海洋资源的稳定持续增长。另外,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渔业。
我们过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破坏了海洋生态,如果长此以往,肯定是会对海洋造成损害的。我一直在研究《海洋法》,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做了一些研究。实际上过去的几百年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最早的科学家都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争议一直到19世纪、20世纪,才开始明确海洋资源是会衰退的。那么利用海洋资源,怎么样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找到可以解决的办法。
我觉得海洋牧场是解决怎么样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的一场重大革命。如果说我们真的把海洋牧场发展起来,应该说它能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渔业。它颠覆了以往单纯以捕捞为主的生产方式,就是我们过去,包括现在世界上主要还是以捕捞为主,除了我国是养殖产量高于捕捞产量,其他国家都是捕捞产量高于养殖产量。现在我们要发展的这种海洋牧场,就是要颠覆这种生产方式,克服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克服由于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态加剧的弊端。
海洋牧场的建设应该涉及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型海藻场的建设,章守宇教授一直在研究海藻场的建设,怎么来建设?还有人工鱼礁,现在的成效怎么样?现在还很难评判,因为有很多国家在做,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到里面去,但是怎样来建设人工鱼礁呢?现在还在研究。另外,全自动投喂的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包括人工的驯化技术、基因的控制技术、声光电技术,还有大型的人工孵化厂、大型的遥控养殖网箱的技术等),这些也是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我觉得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是现在成效比较少的,其他的像大型海藻场的建设、投放人工鱼礁,这些我们己经在做了。但是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方面,包括人工驯化、基因控制、声光电技术,收效很小。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周校长就在搞鱼类行为的研究,包括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在搞鱼类行为的研究,但是这个只限于局部,比如说可以考察鱼对声、电、光有一些什么反应,但是还很少涉及怎么样来进行鱼群的控制。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可能是海洋牧场建设中,在技术层面需要突破的。
我上次看到一个报道,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他们利用最新的生物干扰技术成功培育出一种可以像羊群一样放牧的鱼,他讲的是妒鱼,这种鱼可以按照声音或其他信号指示,在规定的时间自动游到规定的区域;还可以按照固定的时间和路线去吃固定份额的食物,然后返回到固定的区域,饲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放牧这些鱼群。这个报道我觉得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什么?我喜欢钓鱼,如果在一个比较大的水面,有一个固定的投饲的地方,只要投饵机一开动,一听到这个声音,鱼就会自动聚拢。如果到这个地方去钓鱼,一会儿就上来一条,一会儿上来一条,鱼都会聚到这里来。在比较小的池塘里面养殖,经常去喂鱼的人,拍拍手鱼就会自动游来。所以,鱼是可以驯化的。伍兹霍尔海洋生物试验室正是利用声音或者其他信号来吸引鱼群,他们在六年的时间里,对上千群的妒鱼进行了相关的生物干扰实验。妒鱼群能够在科学家发出的声音信号下进行各种活动,所以说他们认为生物干扰可以使鱼群对实验者发出的声音信号产生非常好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在长时间对鱼群进行生物干扰的情况下,鱼群可以完全实现放牧式的管理模式。他们还计划把这种生物干扰技术和目前最新的技术相结合,对鱼的基因进行改变,如果能够培养一种鱼,使它能够像羊一样乖乖听话,吃多少饲料也可以由饲料者控制,就可以远程控制鱼群的生长和活动。
有报道认为,深海的遥感养殖网箱也是人类未来的渔场。因为在近海进行网箱养殖很容易造成污染,所以将来必须把网箱从岸边移开。还是美国,它采用一种遥控的养殖网箱,用于深海鱼的养殖。用一种声音模仿成群结队的鱼群,实现了海产的放养,等待他们成熟以后再进行捕捞。他们认为这种高度自动化的养殖网箱将会根本改变鱼类养殖模式。我这边有好几种网箱的图片(图略),利用太阳能、波浪能和其他再生能源为自身供给能量。还有一种网箱,通过导航系统和cps系统,使渔民在岸上就可以监测养殖网箱,还可以调节航速等。利用这些技术也可以监测鱼类在这种大型遥控网箱里面的生长状况。
海洋当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它的变量,运用移动养殖网箱技术可以保证鱼类在各个生长阶段获得最理想的生长空间。科学家也在考虑怎么样让这类养殖网箱模仿自然系统,随着某些指定的海流自由游动。
世界发达国家一直在探索研究海洋牧场建设,像日本、美国、俄罗斯、挪威、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瑞典、韩国都把海洋牧场的建设作为振兴海洋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生态建设,也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有一种渔业正在兴起就是休闲渔业,海洋牧场的建设可以跟休闲渔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工鱼礁跟休闲渔业结合起来,你到没有投放鱼礁的地方去钓鱼,基本钓不到,有鱼礁的地方就能够很好地跟休闲渔业结合起来。所以,海洋牧场应该也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振兴渔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出路,海洋牧场的建设可以跟休闲渔业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我是这么考虑的,这里面涉及的体制机制的问题,管理上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展海洋牧场,海域使用的问题怎么来解决。现在我们国家有一个《海域使用法》,你要进行海域使用,都要有一张海域使用证。一般来说,要进行海洋牧场的建设,就要在整个鱼类生命周期期间包括徊游问题,涉及整个海域使用的问题。
第二个,对海洋牧场现在刚刚开始在研究,可能国家投资比较多,相当于一个公益项目。但是如果要真正发展海洋牧场,谁来投资?现在我发现有一些牧场是由公司来操作,像璋子岛现在也在建设海洋牧场,是用底播增殖的方法,发展一些定居性的鱼类,比如说鲍鱼、扇贝,这种养殖问题不大。但是真正说到鱼类养殖,我这里放下去了鱼,它是到处游的,虽然我能够把它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但是其他人要来捕怎么办?这是公共海域,应该谁投资谁来受益,法律上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海洋里面放牧的牧场生物如何来保护?现在比如说人工鱼礁放下去,你要到人工鱼礁去钓鱼,需不需要付费?我不知道,章守宇知道吧?(章守宇:不需要收费。)没有收费的,可以随便去。放了鱼进去之后,这个牧场的生物如何来保护?所以现在这里面有一个谁投资谁受益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这个技术成功以后,你在公共海域里面进行海洋牧场的放牧,牧场里面的生物如何来保护。不像陆地一样,谁的羊群做一个记号,放出去以后整群在那里,可以知道这是谁的羊,但是鱼在海里面怎么来保护?
再就是海洋由多个部门使用,不同使用部门对海洋使用的冲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对于海洋牧场的建设,我觉得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可能还面临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对海洋使用的一个体制机制创新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在东海里放牧,放流进去以后,它自己可以自动回来,可以定期回到这里,但是你要保证它的徊游不越过国界。如果到领海之外,到专属经济区之外,那么这就涉及怎么保护的问题。还有对海运的、军队的、旅游部门等这些不同使用部门,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总之,我觉得这里面涉及很多的问题。当然现在最主要的是技术上的问题要解决,应该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列为我们的重大生物工程建设,把海洋牧场当做海上的战略粮食基地来建设,把海洋牧场作为国家的重大建设专项来启动、来研究,我觉得这是当务之急。
除了海上放牧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难题以外,我刚才讲的管理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应该有所考虑和研究。另外,海洋污染的控制,特别是陆源污染物的控制也是一个关键。只有在良好的海域环境下,放牧出来的产品才能达到食品安全的标准。
4、陈勇:现代海洋牧场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海洋牧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些思考,做了一些课题。下面就把我们对海洋牧场有关的一些思考,和上午有些专家提到的璋子岛海洋牧场的项目,报告给大家,请批评指正。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概念,不同的专家给它下了不同的定义,我想把这个概念的来源及自己对海洋牧场,特别是现代海洋牧场或者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界定,跟大家交流一下。
提到牧场,就想到草原牧场,草原牧场是有围栏的,内蒙古那一带有草原牧场,有很多人都去看过,很漂亮。专家都说海洋牧场肯定是从草原牧场这个概念引申而来的,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面加了一个“现代化”,叫作“现代化海洋牧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
下面分五个方面说:一个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概念,二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技术体系,三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类型,四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研究与建设现状,五是问题与建议。
有的草原牧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是牧场的沙化或者叫作“荒漠化”的照片(图略),现在成这种惨败的景象了,另外是鼠类对草原的破坏,有的牧场鼠害频生、绿草消失,一片荒凉景象。草原的“荒漠化”,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破坏性影响。
海洋牧场的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在1970年前后,日本在栽培渔业的基础上,有些人提出来能不能像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样,在海洋牧场放牧鱼虾贝类。1971年“海洋牧场”出现在日本水产厅“海洋审议会”的文件里,当时对海洋牧场的定义为:所谓的海洋牧场是从海洋生物资源当中能够持续生产食物的一个系统。
1973年,日本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的海洋牧场展示中,对海洋牧场又有一个界定。即“为了人类的生存,在人为的管理下,在追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相协调的同时,由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形成的海洋空间系统叫作海洋牧场。”
198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提出了“海洋牧场化”,即“有必要大幅度增加鱼贝类放流的种类,确立包括徊游性鱼类在内的多样化增殖技术,以实现我国沿海海域和近海海域的综合利用的海洋牧场化。”
1991年,日本和美国在东京开了一个水产生物生息场论坛,当时我在日本东京水产大学留学,因为正在研究人工鱼礁、人工藻礁技术,所以我参加了这个会议。论坛上,时任日本水产工学会会长的中村充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旧本人工生息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所谓的海洋牧场就是在广阔的海域当中,在控制鱼贝类行为或者行动的同时,从其出生到采捕收获进行管理的渔业系统”。
我国的一些专家对海洋牧场也作了一些定义,1991年,傅恩波对海洋牧场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所谓海洋牧场,是指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手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以该海区中的天然饵料为食物,并营造适于鱼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利用声、光、电或其自身的生物学特征进行鱼群控制和环境监控,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资源量增大和改善渔业结构的一种系统工程和渔业模式。
2002年,黄宗国在《海洋生物学辞典》中对海洋牧场作了一个定义:在一个特定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2003年,我和张国胜教授,也对海洋牧场下了一个定义:海洋牧场是一个新型的增养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个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率的进行渔获。
从以上我们了解的国内专家外对海洋牧场的概念里,可以认为它的内涵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海洋牧场是一个场和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海洋中的某一个场所或者空间开展的渔业活动;第二,海洋牧场是一个渔业生产系统,它是由生息场和栖息场修复与优化、种苗生产、种苗放流、生态与环境监控、育成管理、收获管理等多种技术要素有机组合的海洋渔业生产系统;第三,海洋牧场的对象生物即包括沿岸鱼贝类,也包括徊游性鱼类;第四,海洋牧场是以实现人鱼和谐、可持续生产高质量水产品为目标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模式,它是生态型的。这是我们对海洋牧场概念内涵的一个理解。
什么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呢?“现代化”的定义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这是从大范围来讲。我想现代牧场或者现代化牧场应该区别于我们以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或者模式,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可实现生态健康、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一种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有的专家、领导也提出应该上升到海洋渔业经济的一种新的形态,在这个范畴内去理解它更好一点,这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海洋牧场的技术体系主要有八个方面技术要素构成,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生物生息场或者栖息场的修复和优化技术。这里面包括了人工鱼礁的生境修复和优化技术,这个己经做了很多工作,在座很多专家都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在璋子岛海域多年来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现在己经见到效果了。还有滩涂贝类生息场的修复与优化技术等,我们正在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二,苗种培育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为我国的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三,增殖放流技术。增殖放流技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在什么地方放流、放流多少、在什么环境下放成活率高、效益最好等,都没有完全解决,需要大家共同研究。我们在海珍品的增殖放流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四,鱼类行为驯化与控制技术。就像在草原上要控制放牧的牛羊行动一样,在海洋牧场中要训练鱼类的行为,使它们能够“听懂”人的指挥,或者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能够得到控制。这种技术的研发工作我们正在做,我们学校张国胜研究团队,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试验,开发了海上鱼类音响驯化系统,我们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海上鱼类音响驯化系统,驯化对象鱼类主要是许氏平鲍等,效果明显。今后还要开展对其他鱼类的行为驯化研究工作。
第五,生态调控方法与技术。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间的数量比往往是一个常数,一旦比例失调,有可能造成生态灾难。比如某些北方海域有时会大量出现海胆,海胆会啃食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场中的海藻,对海洋藻场造成很大的压力,严重时会把海藻场的海藻全部吃掉。为了保护海藻场,就要及时把海胆除掉,恢复海域的生态平衡。这方面的技术需要研究。
第六,选择性的捕捞技术。就是针对不同的鱼贝类品种,采用不同的具有选择性和环保性的捕捞渔具和捕捞方法进行适度的捕捞,放小的、留大的,不能一网打尽,不损伤环境,要保证生物种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方面的技术也需要研究开发。
第七,环境实时监控技术。海洋牧场里面的水温、营养盐到底多少,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对生物种群的数量和水产品质量都有影响。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实时监测技术现在比较成熟了,我们学校研制的水温、盐度等海洋环境因子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己经在璋子岛海洋牧场应用多年,使用效果很好。
第八,海洋牧场管理方法与技术。对海洋牧场能否进行科学管理,可以说事关海洋牧场建设的成败,比如人工鱼礁投放到海中后,某些鱼类会聚集到人工鱼礁去栖息。如果不管不问,任由人们随便捕捞、垂钓人工鱼礁区的鱼类,有可能造成对资源的更大损害,需要科学地确定人工鱼礁区的渔具渔法以及合理的捕捞量等。
以上的八项技术应该是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当中的重要技术要素,应该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把这些技术集成在一个海域场里面去系统的研究它。
关于海洋牧场的分类。按照海洋牧场所在的海域特征进行分类,分为沿岸型的海洋牧场和大洋海洋牧场;按海洋牧场中主要对象生物分类,有金枪鱼海洋牧场、畦蹲鱼海洋牧场、海珍品海洋牧场、滩涂贝类海洋牧场等;按照主要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休闲观光海洋牧场、生产海洋牧场以及多功能海洋牧场等。像日本、韩国在海洋牧场分类上分养殖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海湾型海洋牧场、海岛型海洋牧场等。海洋牧场类型的分类方法,还可以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今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研究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这个搞不清楚,我们今后的项目实施就很难具体落到实处。如果要把中国的近海渔业牧场化,我想应该分成很多的类型,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类型。
关于海洋牧场的研究与建设现状,日本研究得比较早,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像1980一1988年期间,它分三期国家投资进行海洋牧场的技术研发,当时的题目叫“近海渔业资源的家鱼化系统综合研究”。第一期研究鱼贝类生态和提高鱼贝类成活率的海流、底质控制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太多。第二期是1983一1995年,研发最适合鱼贝类与藻类生长的海水和海底控制技术,进一步研究可以扩大维持鱼贝类饵料场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第三期是1986-1988年,研究多种鱼贝类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组合的复合型资源培养系统技术。作为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环境建设,人工鱼礁投放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都是国家大规模来做的。到了90年代,人工鱼礁生息场有7000多处了,有效地保护和增殖了近海渔业资源。日本还研发了鱼类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这类海洋牧场建设主要在大分县、长崎县等,对象主要是真绸、牙坪、黑鳍等,它主要是实验性的,还不是生产性的,可要用于休闲垂钓。
滩涂、浅海区在海洋生态系统里面的作用非常大,刚才周校长说福建人工海岸用不用建海洋牧场,这是一个问题。包括一些养殖技术的研究,育苗等,日本在70-80年代工业发展非常快,它的海岸建设跟咱们现在一样,围海造地、人工海岸。当时渔民就提出来了,我们渔民怎么办?后来达成什么共识呢?在建设的过程中,建人工海滩,恢复生态,保证渔民的生活和在这里生存。还建人工鱼礁,用于鱼类的栖息繁衍,这是当时建人工鱼礁和人工海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大阪的关西机场就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兼顾到生态环境的例子,建机场的同时也采取了建设藻场等生态工程措施,一定程度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